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,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,10月17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教研室在北校区思政实践室成功举办了2025-2026学年第一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。本次备课会内容丰富、环节紧凑,集说课磨课、专题研讨与领导指导于一体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,思想交流热烈。
以赛促教,精雕细琢砺真功
备课会首项议程聚焦于说课与教学能力竞赛磨课。罗宇涵、董梓茜、戴琼娴、刘日燕四位青年教师依次登台,分别就《中国共产党简史——轰轰烈烈的大革命》、《思想道德与法治——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》以及《劳动教育——劳动精神》等课程章节进行了限时10-15分钟的精彩说课展示。
说课过程中,四位教师教学设计各具特色,或引经据典,或案例鲜活,充分展示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积极的教学探索精神。在每位教师说课结束后,与会教师秉持着精益求精、共同进步的原则,展开了坦诚而深入的评课交流。大家围绕教学内容的重构、教学方法的创新、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等方面,提出了诸多中肯且富有建设性的意见。这场“头脑风暴”不仅为参赛教师打磨出更优质的竞赛课例提供了宝贵思路,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对教学艺术深入钻研的热情,真正实现了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”的预期目标。
聚焦融合,理论实践求共鸣
随后,备课会进入“八个相统一”问题研讨环节。本期研讨主题紧扣当前思政课改革前沿,直指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关切——“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?”
与会教师围绕主题,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,逐一进行了约3分钟的限时发言。大家一致认为,推动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,是打破思政教育“孤岛化”、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关键所在。有教师提出,要善于将社会大课堂中的鲜活素材,如国家重大工程成就、地方特色文化、优秀校友事迹等,转化为小课堂上的生动案例,让理论讲授“接地气、有温度”。有教师建议,应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方案,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、志愿服务、主题参观等,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验证理论、深化认识、锤炼品格。还有教师强调,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,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“引流”回课堂,进行深度辨析与理论升华,形成“理论-实践-反思”的育人闭环。全体教师的发言稿将在会后统一提交,作为教研室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。
高屋建瓴,凝心聚力启新程
会议最后,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辉良教授对本次集体备课会作总结发言。他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筹备组织工作与取得的显著成效,并对四位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、热烈研讨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梁辉良强调,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、保障教学质量的生命线,必须常抓不懈、务求实效。他针对“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”这一主题,进一步指出,全体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其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:一要“走出去”,主动了解社会、洞察国情,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积累;二要“引进来”,将广阔社会中的正能量、好故事创造性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;三要“融得透”,在教学设计中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,避免“两张皮”现象,真正让思政课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、终身受益的“金课”。
本次集体备课会主题鲜明、研讨深入、成果丰硕,不仅为即将参加教学竞赛的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更在思想的碰撞中凝聚了共识,明确了方向,为新学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(文/图:马克思主义学院)
撰稿:谢义涛 审核:梁辉良 编辑:杨坤有 签发:梁晓